田鹨

Anthus novaeseelandiae   Gmelin
   

  230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A. n. richardi,青海贵南)
成鸟:上体棕黄色,头顶、两肩、背具暗褐色的羽轴纹,后颈及腰羽轴纹不显著;尾上覆羽较棕,尾羽暗褐色,具沙黄色羽缘,中央一对尾羽羽缘较宽,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,内翈近羽基处羽缘灰褐色,次一对外翈白色、内翈羽端具较宽的楔状白斑,羽轴暗褐色;眼先、眼下白色,其羽尖黑色,眉纹黄白色,耳羽暗褐色;大、中覆羽黑褐色,具较宽的棕黄色羽缘;三级飞羽黑褐色,具棕色宽缘;初级和次级飞羽暗褐色,具棕白色狭缘,第一、二枚飞羽外缘近白色;刻和喉白色,沾棕,胸部及两胁棕黄色,前者具暗褐色羽轴纹,下胸及腹部近白色沾棕,尾下覆羽沾棕色较浓。
虹膜褐色;嘴角色,下嘴基较淡;跗蹠角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4)30.3 178.4 14.8 97.2 75.5 30.4
(23—43)(164—194)(12—19) (86—98) (66—85) (25—35)
♀♀(5) 31.2 170.6 13.2 90.6 76.7 28.3
(26—38)(156—180)(11—15)(86.5— 91.5)(71.5—87)(24—32)


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上体棕黄色,并具暗褐色纵纹,在野外与云雀不易相区别,但飞起时,田鹨呈波浪状,而云雀大都朝天直飞。再者,云雀跗蹠后缘钝,具盾状鳞,而田鹦跗蹠后缘侧扁成棱状,光滑无鳞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4)30.3 178.4 14.8 97.2 75.5 30.4
(23—43)(164—194)(12—19) (86—98) (66—85) (25—35)
♀♀(5) 31.2 170.6 13.2 90.6 76.7 28.3
(26—38)(156—180)(11—15)(86.5— 91.5)(71.5—87)(24—32)



生物学

生态 栖息于较开阔的林间空地、河滩、草地、沼泽地、农田及灌木丛附近,有时与云雀混杂在一起在草地觅食,难以辨认;一旦飞起时,飞行呈波浪状,且飞得较低;而云雀大都朝天直飞,飞得很高;鸣声似“Chi-chi,Chee,Chee,Chee”。多成对或结小群活动,受惊扰飞至灌木丛或树枝上,性机警畏人。
田鹨纯以昆虫为食,据郑作新等(1955)在安徽洪泽湖和山东微山湖一带分析9只鸟胃的结果,胃内食物全为昆虫,在6只鸟胃中检有蝗虫及负蝗卵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7月在湖南采的1只鸟胃,内含物完全为昆虫,内有不少鳞翅目昆虫的幼虫。1964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青海同德、贵南等地剖析了数只鸟胃,胃内均为昆虫,有蝗虫、甲虫及昆虫幼虫。剖检15只采自云南的鸟胃,胃内全为昆虫,直翅目蝗虫(4次)、膜翅目蚂蚁(2次)、鞘翅目小甲虫(6次)、鳞翅目幼虫(2次)、其它昆虫碎片(7次)。
田鹨繁殖期约在5—7月间。在水边、河川、沼泽地}ff近的草地上及高山草地上营巢。巢常置在草丛根旁,由苔藓、干草所构成,内垫软草、兽毛等。巢的构造很粗糙,通常产卵4—6枚。卵色变异很大,一般呈绿灰色及至污玫瑰色,满布以褐色和紫灰色斑点。卵的大小为20.8—23.01×5.4—17.2毫米(郑作新等1966)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栖息于较开阔的林间空地、河滩、草地、沼泽地、农田及灌木丛附近,有时与云雀混杂在一起在草地觅食,难以辨认;一旦飞起时,飞行呈波浪状,且飞得较低;而云雀大都朝天直飞,飞得很高;鸣声似“Chi-chi,Chee,Chee,Chee”。多成对或结小群活动,受惊扰飞至灌木丛或树枝上,性机警畏人。
田鹨纯以昆虫为食,据郑作新等(1955)在安徽洪泽湖和山东微山湖一带分析9只鸟胃的结果,胃内食物全为昆虫,在6只鸟胃中检有蝗虫及负蝗卵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7月在湖南采的1只鸟胃,内含物完全为昆虫,内有不少鳞翅目昆虫的幼虫。1964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青海同德、贵南等地剖析了数只鸟胃,胃内均为昆虫,有蝗虫、甲虫及昆虫幼虫。剖检15只采自云南的鸟胃,胃内全为昆虫,直翅目蝗虫(4次)、膜翅目蚂蚁(2次)、鞘翅目小甲虫(6次)、鳞翅目幼虫(2次)、其它昆虫碎片(7次)。

繁殖特征

田鹨繁殖期约在5—7月间。在水边、河川、沼泽地}ff近的草地上及高山草地上营巢。巢常置在草丛根旁,由苔藓、干草所构成,内垫软草、兽毛等。巢的构造很粗糙,通常产卵4—6枚。卵色变异很大,一般呈绿灰色及至污玫瑰色,满布以褐色和紫灰色斑点。卵的大小为20.8—23.01×5.4—17.2毫米(郑作新等1966)。

国外分布

分布极为广泛,见于古北区东部,从额尔齐斯河和土耳其斯坦到太平洋、印度、马来半岛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。古北区的种类是候鸟,迁徙至印度、中国南部,南至马来西亚,在欧洲西部从斯堪的纳维亚迁徙至非洲北部。
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田鹨纯以昆虫为食,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,除西藏外各地均可见它,对消灭农田、森林及草原虫害是一种很有益的鸟类,应当加以保护。

经济用途

经济意义 田鹨纯以昆虫为食,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,除西藏外各地均可见它,对消灭农田、森林及草原虫害是一种很有益的鸟类,应当加以保护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田鹨4个亚种的划分主要依据体色的暗淡、体形大小及后爪的长度。ri-chardi 与 centralasiae,前者上体底色较棕,胸部亦棕,并具粗著黑纹,腹部多沾棕色,下体沾棕色较少,近白色,翅长10♂♂99.5(98—102)毫米(Vaurie,1954),后爪长达15毫米以上;但以我们所查看的标本量度看,二者体形大小差别并不那么显著,richardi 14♂♂97.2(86—98)毫米,centralasiae 10♂♂96.2(94—99)毫米,似平均翅长centralasiae 大于richardi,然而以最小翅长到最大翅长的数据来看,richardi(86—98)毫米小于 centralasiae(94—99)毫米。同时,richardi 后爪的长度多数不及15毫米,有的在15毫米以上,centra-lasiae 的后爪长度有的在15毫米以上,有的不及15毫米。因此,我们认为不能以翅长及爪长作为区别二亚种依据之一,目前只能以体色及胸部黑纹的粗、细来区分。sinensis 和rufulus 体色较 richardi 为暗,体形显著较以上2个亚种小,且 sinensis 翅长5♂♂88.6(78—96)毫米,rufulus 翅长6♂♂80.3(77—84)毫米,后者较前者更小,爪的长度均小于15毫米。
亚种分化 田鹨共27个亚种,4个亚种分布于中国

引证信息

Alauda novae Seelandiae Gmelin, 1789. Syst. Nat., ed. 13,1:799(模式产地:新西兰)。
Anthus nouaseelandiae, 郑作新, 1976, 418—419; 郑作新等 1973, 144; 昆明动物所, 1980, 107—108; Ali et Ripley, 1973, 9:251—256; Howard, 1980, 356; Peters, 1960, 9:145—149; Smythies, 1953, 258—259;Vaurie, 1959, 61—62. Anthus richardi,寿振黄,1936, 781—783。Anthus richardi richardi, 钱燕文, 1965,100; La Touche, 1925—1930, 432—434. Anthus richardi sinensis La Touche, 1925—1930, 434—435.

检索表文本

检索如下:
上体底色较棕;胸部亦棕,并具粗著黑纹;下体多沾棕色……………… 东北亚种 A. n. richardi
上体羽缘棕色较 richardi 为淡,下件沾棕色较少,近白;但胸部黑纹较细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新疆亚种 A. n. centralasiae
上体较richardi为暗,下体棕色较浅,胸部黑纹短细;体形较小,翅长5♂♂88—93毫米;后爪约15毫
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华南亚种 A. n. sinensis
体色与 richardi 相似;但体形较小,翅长5♂♂79—84毫米,后爪亦短,不及15毫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云南亚种 A. n. ruf ulus